菲律宾抗议设立“黄岩岛保护区”,马科斯喊话美国“更多参与亚太事务”。当地时间11日,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,“强烈抗议”中国计划在黄岩岛设立自然保护区,声称这种做法侵犯了菲律宾的权利,并将提出正式的外交抗议。 在南海这片波澜不定的水域,黄岩岛的命运又一次牵动全球目光。中国宣布设立自然保护区的计划,如同一枚深水炸弹,瞬间搅动菲律宾的神经。马尼拉的回应迅猛而坚定,这背后是主权红线的坚守,还是地缘博弈的升级?当美菲同盟被反复提及,美国的角色是否会成为转折点?一连串疑问悬而未决,亚太格局的暗流正悄然涌动。 南海争端由来已久,黄岩岛作为关键节点,早年就成为菲律宾和中国之间摩擦的焦点。2012年的对峙事件标志着矛盾公开化,当时菲律宾海军试图登船检查中国渔船,导致双方船只长时间僵持,最终以菲律宾撤离告终。这次事件暴露了资源竞争的尖锐性,黄岩岛周边富含渔业资源和潜在油气,周边国家均视其为经济命脉。菲律宾通过2016年的国际仲裁赢得部分权益,法庭裁决否定了中国九段线的合法性,但中国坚持历史权利,拒绝执行判决。此后,巡逻和监测活动频繁,黄岩岛周边渔船出没增多,生态压力随之上升。中国此次设立保护区的举措,被菲律宾视为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尝试,直接挑战其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主张。这种保护名义下的行动,在国际法框架下引发争议,凸显了海洋权益的复杂性。菲律宾的抗议并非孤立,而是长期积累的回应,旨在维护仲裁结果的效力,同时寻求国际支持以平衡力量对比。 菲律宾外交部的声明直指中国计划侵犯其权利,强调黄岩岛属于其领土不可分割部分。声明发布后,马尼拉表示将提交正式外交照会,这一步骤符合国际惯例,旨在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不满并记录立场。中国外交部回应称,该保护区基于历史依据和生态需求,不针对任何国家。黄岩岛水域的珊瑚礁系统确实面临过度捕捞和污染威胁,设立保护区有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,但菲律宾认为这掩盖了领土意图。事件发生时,正值南海巡逻季,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加强了周边监视,渔民活动也受到影响。这样的举措反映出双边关系的脆弱性,任何单方行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菲律宾的立场得到美国和日本等盟友的默许支持,但东盟内部意见分歧明显,越南和马来西亚虽有类似关切,却不愿卷入对抗。这次抗议凸显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困境,如何在维护权益与区域稳定间求得平衡,成为马尼拉面临的现实课题。 马科斯总统的讲话紧随其后,在马尼拉战略论坛上,他重申美菲同盟的稳固性,并呼吁美国加大亚太投入。讲话中,马科斯指出南海面临非法胁迫和危险行动,地区和平岌岌可危,美国作为印太核心力量,应继续发挥作用。这番话直白而务实,翻译成大白话,就是希望美国别缩手缩脚,多管管南海的事儿。美菲同盟源于1951年的互防条约,历经冷战和后冷战考验,已扩展到联合军演和情报共享。近年来,菲律宾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,允许美军使用更多基地,这被视为对南海压力的回应。但美国战略正转向国内重建,五角大楼的规划将资源倾斜内政,亚太部署面临调整。中国海军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压缩了美军在第二岛链内的机动空间,马科斯的呼吁本质上是寻求外部保障,以弥补自身军力不足。这样的外交策略虽接地气,却也暴露了菲律宾对同盟的依赖性,在多边框架下寻求平衡显得尤为重要。 事件的影响迅速波及区域层面,东盟国家对菲律宾引入域外势力的做法持谨慎态度。新加坡和印尼强调对话解决,避免外部干预加剧分裂。菲律宾明年将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,计划在框架内举办美菲建交80周年活动,这可能进一步引发邻国不满。马科斯的南海政策延续了前任的强硬路线,但也面临国内渔民生计和经济压力的考验。黄岩岛保护区的争议提醒人们,生态议题往往与地缘政治交织,使用环保名义推进主张已成为新趋势。国际社会呼吁重启南海行为准则谈判,以规范各方行为。菲律宾的抗议虽及时,却需更多务实步骤,如加强渔业管理和多边合作,方能转化为实际权益保障。美国的回应将考验同盟的深度,若仅停留在口头支持,亚太稳定将更难维系。 从更广视角看,这次事件折射出全球海洋治理的挑战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提供框架,但执行依赖国家意愿,黄岩岛案凸显了仲裁机制的局限性。中国强调保护区的科学性,菲律宾则聚焦主权完整,双方的分歧根植于历史叙事和战略利益。马科斯的喊话也反映了中小国家的外交智慧,在大国间游走以放大声音。美国若增加参与,可能刺激军备竞赛,但若缺席,又会削弱盟友信心。菲律宾需审视自身能力建设,提升海岸警卫和外交谈判水平,方能在争议中占得先机。事件虽未升级为冲突,却为未来南海走势埋下伏笔,区域国家应推动包容性对话,避免零和博弈主导格局。 菲律宾的举动还牵动全球供应链,黄岩岛周边航道承载大量贸易,任何不稳都可能推高物流成本。